密封条_汽车密封条_橡胶|发泡|机柜|三元乙丙密封条_爱游戏平台官方网站

密封条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发布时间:2025-11-24 02:25:28 作者: 密封条

  

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2%。收入分配结构持续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 1.3 个、1.5 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加快 1.2 个百分点。促消费系列政策持续发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多数商品类别销售增势向好,线上消费和服务消费稳定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 25.3%、21.3%、20.5%、19.9%。服务零售额、网上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 5.2%、9.8%。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37.2 万亿元,同比下降0.5%。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提高4.0%,高于全部投资 4.5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增长1.1%,高于全部投资 1.6 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33.1%、20.6%、7.4%。

  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33.6 万亿元,同比增长4.0%,比上半年提高 1.1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7.1%,进口下降0.2%。贸易结构持续优化,非公有制企业进出口增长 7.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57.0%,比上年同期提高 2.0 个百分点。

  外商直接投资引资质量持续提升。9 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 11.2%。引资质量持续提升,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 1708 亿元,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施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 155.2%、38.7%、17%。

  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 5.8 万亿元,同比增长 3.8%;第二产业增加值 36.4 万亿元,增长 4.9%;第三产业增加值 59.3 万亿元,增长 5.4%。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畜牧业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农业 (种植业) 增加值同比增长 3.6%。夏粮早稻产量增长 0.1%,秋粮生产总体稳定。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 7312 万吨,同比增长 3.8%,其中猪肉产量增长 3.0%。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 2.3%;前三季度,生猪出栏增长 1.8%。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 5.8%,制造业增长 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2.0%。从制造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9.6%,保持较快增长。分产品看,3D 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40.5%、29.8%、29.7%。

  服务业平稳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1.2%、9.2%。9 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 5.6%。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 12.8%、8.7%、7.8%。

  居民消费价格基本平稳,核心 CPI 涨幅逐月回升。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同比下降0.1%,涨幅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供给宽松推动猪肉价格环比震荡下跌,产能高位导致蛋类价格环比涨幅弱于季节性水平,供应充足、竞争加剧和物流效率提升导致鲜果价格明显弱于季节性水平,部分地区高温降雨带动鲜菜价格环比略强于季节性水平。但受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食品价格同比降幅明显扩大,由二季度的 0.3% 扩大至三季度的 3.4%,是当季 CPI 同比涨幅回落的主因。国际油价震荡微跌带动能源价格同比降幅持续改善,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涨幅逐月扩大,医疗、家庭服务等服务需求稳中有升,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由二季度的持平回升至三季度的 0.5%。前三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同比上涨 0.6%,单月涨幅连续 5 个月扩大。

  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有所收窄。部分行业市场之间的竞争秩序优化,价格会出现边际改善。原煤产量同比由增转减,推动煤炭价格有所好转。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和环比均连续下降,钢铁价格边际改善。国际有色金属价格震荡上涨,带动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持续上涨加快。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8%,7-9 月降幅分别为 3.6%、2.9%、2.3%,三季度降幅较二季度收窄 0.3 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进价 (PPIRM) 同比下降 3.2%;中国人民银行监测的企业商品的价值 (CGPI) 同比下降 1.8%。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 万亿元,同比增长0.5%,较上半年提高 0.8 个百分点。其中,中央财政收入下降 1.2%,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增长 1.8%。全国税收收入 13.3 万亿元,同比增长 0.7%。其中,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同比增长 3.6%、2.2%、0.8%、9.7%。非税收入 3.1 万亿元,同比下降 0.4%。

  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 万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增长 7.3% 和 2.4%。从支出结构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教育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 10.0%、8.8%、6.5%、5.4%。

  城镇调查失业率略有下降。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与上半年持平,其中 9 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2%,比上月降低 0.1 个百分点。9 月,31 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2%,比上月降低 0.1 个百分点。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9 月,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 4.9%,比上月降低 0.1 个百分点。

  2025 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2941 亿美元,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其中,货物贸易保持韧性,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2%。服务贸易更加活跃,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 6%,服务贸易逆差同比收窄 13%。非储备性质金融账户呈现逆差,与经常项目顺差形成自主平衡格局。上半年,我国对外各类投资有序、活跃;来华各类投资总体向好,其中,股权性质的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 393 亿美元,境外对境内证券投资净流入 373 亿美元。截至 6 月末,我国全口径 (含本外币) 外债余额 2.4 万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 1.0 万亿美元,占 42%;短期外债余额 1.4 万亿美元,占 58%。本币外债余额 1.3 万亿美元,占 52%;外币外债余额 (含 SDR 分配) 1.2 万亿美元,占 48%。

  化工新材料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重要支撑,在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中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政策举措,为化工新材料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行业迎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期。一是市场规模持续扩容。新能源、消费品等领域对化工新材料需求持续增长。以细分领域合成橡胶为例,2025 年前三季度累计产量 662 万吨,同比增长 11.2%。二是高端产品稳步突破。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较完整的生产体系,覆盖高性能工程材料、新型纤维和新型弹性体等主要品类,对于光伏级乙烯 - 醋酸乙烯酯 (EV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重大关键技术亦取得突破性进展,行业自给率超过 80%。三是区域集聚效应持续强化。华东地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度高,有效推动区域内技术协同创新与资源高效配置。

  化工新材料行业是化工领域未来重点发展趋势,金融机构对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是金融理财产品更为丰富。金融机构结合行业特点推出 “化工新材料贷”“可持续发展 (ESG) 挂钩贷款” 等差异化的金融理财产品,积极满足企业研发、生产、应用等不同环节的资金需求。二是金融服务质效提升。长期资金市场对行业支持力度加大,2021-2024 年早期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累计获得股权融资超过 20 亿元。化工新材料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

  展望未来,技术创新、金融赋能与产业链协同,有助于推动化工新材料行业步入高性能、绿色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一是核心领域技术将继续提升,以高端聚烯烃、合成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性能材料,将更好满足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发展需求。二是生产绿色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绿氢、绿电会更多在化工材料生产流程中使用。三是材料技术智能化程度将增强。智能材料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灵活反应,将拓展其在航天器自适应控制、智能化生物医学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及市场需求量开始上涨的多重利好带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地增长。2025 年上半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27.8%;前三季度工业机器人产量 60 万套,服务机器人产量 1350 万套,同比分别增长 29.8% 和 16.3%,已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二是技术水准不断提高。国产机器人在核心零部件、控制管理系统、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日益成熟。三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已连续 12 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应用已从传统的工业制造延伸至医疗、养老、商业服务、安全应急、农业等更多领域。四是创新活力与国际竞争力凸显。我国机器人领域有效专利数量全球领先,AI研究人员规模居全球第二,已形成覆盖上下游各领域的机器人全产业链布局。供应链协同效应持续强化,大大降低了整体成本,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 54.9%。

  近年来,金融领域持续加大对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关于逐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通知》《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先后出台,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2025 年 9 月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 3.6 万亿元,同比增长 22.3%,增速比全部贷款高 15.8 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机器人产业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核心领域,将持续向高水平发展迈进。一是产业规模有望继续增长,随着新兴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我国及全球市场需求将保持快速上升。二是产业继续向智能化与高端化升级,机器人产业将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继续深层次地融合。三是产业链协同效应有望慢慢地加强,随着自主可控供应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未来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新闻资讯
相关产品